医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对于安军明来说,从医,就是借着前人的光,把医者的使命一代代传下去。

近日,在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的诊室里,记者见到了主任医师安军明。诊室内轻松悠闲的氛围让病人比较放松交谈。已是“陕西杰出名中医”的安军明,依然保持着初入行时的精气神儿,凭借自己娴熟的针灸技艺,对各类疑难杂症望闻问切,为病人减轻痛苦,送去健康。


(相关资料图)

安军明询问患者身体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每天的门诊量大约有100多位病人,最多时能达到180多位。”当被问到每天要面对多少位患者时,安军明缓缓说了这样一组数字。这样高的接诊量,透露出病人对其医治水平的认可。从医26年来,安军明从患者口中反复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放心”。对于一个医疗工作者,这无疑是最高的肯定和“奖赏”。

工作中的安军明总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但小时候的他却一直是被照顾的那个。“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那时陕北的医疗条件非常差,有个头疼脑热,只能家里自己稀里糊涂地想办法,从来没有说要去医院看病的概念。加上我从小体弱多病,在延安中学上高中的时候,医护人员对我十分关照,让我十分感动,也就立下了投身医学事业的想法。”加之受到80年代“针灸热”的熏陶,安军明没有迟疑,便选择针灸作为自己的专业。

1989年,18岁的安军明考入陕西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学习,从此便与众多中医前辈结下了渊源。他先后拜入国医大师、医学教授郭诚杰、殷克敬门下,又跟随教授昌兴国一路学习。“有良师的指导,我成长得非常迅速。硕士就读阶段时郭教授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一直提倡亲力亲为。他一直说,学医的目的是给人看病,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一定要在临床上不断实践。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临床上工作,这样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对病人的关怀深深影响了我。”

1997年,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安军明进入西安市中医医院,正式成为一名针灸科医生。“刚到单位,医疗人才青黄不接,断档现象严重,科室医师队伍最少时只有7人,很多年轻医生看不到希望就转岗了。我当时也有过犹豫,但科室的老大夫告诉我,我选择的道路是对的,虽然针灸专业是医学专业中的‘少数’,但对治病救人却有重要的作用。”他说。

当看到一些老大夫每天早上7点便准备好开门接诊、365天从来不请假休息,坚持“一切围着病人转”时,安军明的心变得更柔软了。“他们就像上了瘾一样,把工作揉进了骨子里。这么多人传递的能量告诉我,不能把科室搞垮了,一定要承上启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业精于勤,凭着不服输、不怕难的韧劲,安军明每周五天全勤上班、撰写学术文章、研究创新诊疗技术,除去外出交流学习,一天都不曾离开自己钟爱的针灸科,时常早上7点多开始接诊,到下午6点多头都不曾抬起。据介绍,目前,安军明的年门诊量达到8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3400余人次。“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也喜欢跟我拉拉家常,我也和他们交上了朋友。”久而久之,安军明几乎叫得上每一位患者的名字,有时候在治疗结束后还为对方提供生活建议。

这期间,安军明凭借对针灸的执着和专注,成为了方氏头针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方氏头针由原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科主任医师方云鹏发明,原理是根据大脑皮层的不同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将头部穴位分为22个皮质功能刺激点,由此创立新针灸疗法,曾被誉为陕西中医科技史上“三大发明”之一。

为了推动方氏头针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安军明认真研习针灸技术,将小针刀、埋线、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技术运用得游刃有余,通过飞针直刺法对头皮层中的4区21个穴位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从未间断科研工作,长期参加医院疑难、罕见病例的会诊及治疗,并在工作之余带领科室学习医学著作,在行医之路上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安军明与科室新人讨论针灸技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中医复兴,任重道远。为使针灸技艺得以广泛传承,倾心培养后学,安军明注重挖掘新人、培养新人,通过科室的手把手指导,对基层医生进修、规培和在校实习生的课堂和临床点拨,组织参加各种新技术学习培训和医学论坛等多元方式传授针灸知识,弘扬中医文化。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成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科、陕西省中医特色康复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单位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多名毕业研究生已成长为所在医院的业务、科研骨干。

多年来安军明在一线默默耕耘,而今,身为科室带头人的他发挥专业特长,正将中医传承的“接力棒”交给年轻后辈。“学医无止境,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的代代相传。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护中医医学、继承发扬中医特色的队伍中来,队伍强大了,陕西的针灸就有希望了。”

安军明依然像刚入行时一样,每天早早来到科室,在临床上发挥光热。而方针头针的传承故事,正通过一代代中医人共同谱写。

关键词: